璧山高新區污水處理廠。(璧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雖是盛夏,每天清晨或夜幕降臨,在璧山城區秀湖公園、楓香湖兒童公園、觀音塘濕地公園等30余座城市公園,仍有不少市民的身影。他們或漫步、或運動、或小憩,感受著這座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的盎然生機。
但這樣一座公園環伺、滿目蒼綠的優美宜居生態之城,卻是嚴重丘陵資源型和工程型缺水地區——璧山區內無過境河流和外來水源,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4.29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467立方米,為重慶市的1/3,全國的1/4。
如何打破水資源不足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制約?近年來,璧山區圍繞再生水大做文章,通過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設和推廣應用,不僅實現了有水可用,還開啟了一水多用模式,取得經濟效應、生態效應雙贏。
開辟“第二水源”破題水資源匱乏
“全區最大日供水能力只有15萬立方米,但夏季高峰期的日用水量高達20萬立方米,供需矛盾突出已是不爭事實?!?月31日,璧山區水資源站站長劉小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由于璧山遠離長江、嘉陵江等大江大河,無過境水可利用,境內水資源一直較為稀缺。過去,該區通常采用降低市政用水量,或是尋找外部水源的方法來填補用水缺口。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不斷增長,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已不能有效滿足需求。
璧山區水利部門經調研發現,全區有約1/3的自來水消耗在清潔、綠化、消防等非飲用水領域,如果這1/3都可以用再生水替代,供水緊張局面將有效緩解。于是,將再生水開辟為“第二水源”,成為璧山破題水資源匱乏的關鍵一招。
據介紹,所謂再生水,是指污水經過深度處理后,達到一定水質標準、可重新循環利用的水資源,也是國際公認的“城市第二水源”。與自來水用于生產生活不同的是,再生水一般用于道路清洗、綠化澆灌、消防用水等領域,不僅實現了循環利用,在用水成本上也更具優勢。
“再生水綜合利用成本在1.8元/立方米左右,是目前璧山城區自來水價格的一半左右?!眲⑿∶雀嬖V記者,僅璧山城區市政綠化用水這一項而言,改用再生水澆灌后每年可為財政節約水費近1000萬元。
從污水到再生水的“18小時之旅”
7月31日下午,伴隨著陣陣蟬鳴,一輛環衛車緩緩駛至璧山觀音塘污水處理廠外的一處取水點,沒過多久,裝滿再生水的環衛車就開始在城區進行灑水抑塵、降溫作業。
“近段時間,每天約有6萬立方米污水進廠進行處理?!闭驹谟^音塘污水處理廠進水井旁,璧山區碧清水務有限公司副經理吳曉林指著1300毫米直徑的進水管道告訴記者,每天產自璧山城區的污水都源源不斷地通過這類一級干線管道進入污水處理廠,經過18到20個小時的處理和沉淀,這些污水就可成為再生水并被再次利用。
污水進入廠區后,要經過“預處理環節—生物處理環節—深度處理環節—接觸消毒環節”等多個環節的數十道工序,才能成為能被合理利用的再生水。經這樣處理的再生水水質可達地表水準Ⅳ類標準,其中絕大部分穩定在Ⅲ類水質標準,處于較優水質狀態。
璧山城區有觀音塘污水處理廠、高新區污水處理廠和三角灘污水處理廠3座污水處理廠,綜合設計處理能力為14萬立方米/日。按近期璧山城區單日10萬立方米污水量計算,經過處理后,每日約有3.3萬立方米可作為再生水循環利用。
將新建40公里管網拓寬應用范圍
近年來,璧山持續實施城區河湖水系連通工程,海綿城市建設穩步推進,河流生態系統及城市再生水實現有機平衡。得益于此,該區先后獲得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國家園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等19張“國字號”名片,并于2019年11月,被水利部公布為全國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區。
“早在2010年,我們就開始再生水利用的工程建設和推廣應用?!辫瞪絽^水利局副局長石航在回顧再生水開發利用歷程時,總結出科學規劃布局、管網超前布置和工藝技術領先等3條經驗。自2010年來,璧山已累計投入逾8億元用于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設,形成20萬立方米/日的污水處理能力,在全區鋪設再生水管網80公里,布局再生水取水栓70個,城區再生水回用率已達40%以上。
如今,璧山城區及各鎮街的工程車輛清洗、道路沖洗、市政環衛、園林澆灌、景觀用水、河流補水等均大量使用再生水,取得經濟效應、生態效應雙豐收?!笆奈濉逼陂g,全區計劃新建再生水管道40公里,并在繼續用于道路清洗、綠化澆灌、消防用水等領域的同時,將再生水接入更多公共用水領域,如全區的公共廁所沖刷,學校、醫院、小區等景觀用水,建筑工地、洗車行業等用水。(記者 劉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