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重慶市政法領域改革最佳實踐評選活動發布儀式現場,重慶市政法領域改革“十大最佳實踐”頒獎。記者 劉旖旎 攝/視覺重慶
7月11日上午,重慶日報記者從市委政法委、市法學會主辦的重慶市政法領域改革最佳實踐評選活動發布儀式上獲悉,5G“車載便民法庭”等10個優秀范例從各單位申報的89個改革范例中脫穎而出,成為重慶市政法領域改革“十大最佳實踐”。
市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在推進政法領域改革的過程中,各區縣各系統各單位緊密結合實際,探索形成了一批好的經驗做法和實踐范例。這“十大最佳實踐”在促進公平正義、提高執法司法效率、法治化社會治理、法治化營商環境、公共法律服務五大領域中獲得較好成效,富有創新性、典型性、實效性、操作性、借鑒性,具有較大可復制推廣價值。
該負責人表示,全市政法機關將以此次評選活動為契機,更加注重以“小切口”寫好改革“大文章”,增強改革典型的倍增放大效應,主動將政法領域改革事項與抓好平安穩定、法治建設工作結合起來,把政法改革成效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的強勁動力。
“十大最佳實踐”介紹及專家點評>>>
1 市高法院
5G“車載便民法庭”
打造老百姓家門口法院
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為解決偏遠地區群眾打官司路途艱辛的難題和法官現場辦案、制作文書的需求,重慶市高法院創新研發出5G“車載便民法庭”,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接受法律服務。
5G“車載便民法庭”充分運用原筆跡電子簽名、法律知識圖譜等人工智能技術,使智慧法院一站式訴訟服務便捷延伸至人民群眾家門口,構建起便民訴訟、傳播法治、弘揚德治和促進基層社會治理的流動矩陣,形成了矛盾糾紛一站式解決、司法服務一體優化、普法釋理一路傳播的移動平臺。
2022年,5G“車載便民法庭”開展全域立案、巡回審判等3600余場次,提供智能訴訟服務7000余件次,惠及基層群眾30萬人以上,真正實現“不增編、不建房,行走法院在身旁”。
2023年,5G“車載便民法庭”獲評人民法院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唯一特等獎,工信部5G應用征集大賽社會治理專題一等獎,被法治日報評為智慧法院十大創新案例,工作成果被寫入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目前,全國已有20余個省區市法院引進推廣該模式。
專家點評
重慶郵電大學網絡空間安全與信息法學院副院長黃東東:5G“車載便民法庭”將一站式訴訟服務延伸至群眾家門口,切實打通“最后一公里”,為司法便民服務注入了新動能,不僅有利于及時化解糾紛和增強群眾的法治意識,也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的優越性。
2 榮昌區
迭代升級綜調機制3.0版
打造“渝事榮易解”品牌
為破解矛盾糾紛成訟、“案多人少”難題,榮昌法院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建成榮昌便民糾紛解決中心,探索構建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與化解并行機制,迭代升級綜調機制3.0版,打造“渝事榮易解”品牌,實現矛盾糾紛高效化解,被群眾稱贊為“管用模式、心坎辦法”。
榮昌便民糾紛解決中心構建起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多元解紛制度體系,創新“一件事”機制,將訴訟服務中心、綜調室(訴調對接中心)、區綜治中心等整合為“多中心合一”的基層治理指揮中心。
中心在大綜治基礎上,加強法院家事少年糾紛解決中心、商事糾紛解決中心、行政糾紛化解中心等多中心合力,聚力打造“渝事榮易解”糾紛化解集成品牌,對接各類調解組織54個,構建分層遞進源頭預防化解路徑,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米”。
2017至2022年,中心直接收案24336件,成功化解矛盾糾紛16206件,涉案標的14.3億元。黨的十九大以來,榮昌各類一審案件總體呈下降趨勢,2022年,實現新收案件同比下降14.92%,訴源治理成效明顯,基本遏制案件數量增長勢頭。
專家點評
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周振超:榮昌落實司法體制改革新要求,探索構建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與化解并行機制,形成治理合力,并實現從政府自評到大眾點評、從定性評價到精準評價,提高了改革成效。
3 江北區
創設西部金融法律服務中心
助推防范金融風險和營商環境最優區建設
2022年4月,江北區圍繞金融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在江北嘴創設西部金融法律服務中心,著力打造專業機構集聚、服務資源公開、需求精準對接、線上線下整合的“全鏈條、一站式”金融法律服務平臺。
一年多來,該中心對江北區司法、行政、調解等6大資源進行優化整合,高標準打造檢察服務區、訴訟服務區等四大功能區,聚焦防范金融風險、優化營商環境、服務金融機構三大任務,以產業鏈思維推動金融法律服務流程再造,實現了金融法服由“被動”向“主動”轉變,由“事后”向“事前”轉變,由“單一”向“聯動”轉變,有效促進了全區金融風險防控等持續健康發展,優質金融資源、金融法服資源加速集聚。
該中心創設以來,累計擠壓、驅離P2P業務公司186家,非法集資案件同比下降30%;推動涉金融企業類專案4起,打擊處理侵犯類金融企業利益犯罪嫌疑人29人;辦理金融刑事案件59件,涉案金額71億元;受理金融商事案件1.4萬余件,涉案標的額近16億元。江北嘴先后獲評年度“全國夜經濟示范區”“中國商務區綜合競爭力20強”“中國投資環境質量十佳產業園區”。
專家點評
重慶社科院法學與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曹銀濤:西部金融法律服務中心化解金融風險,是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與安全的一個重要體現,其亮點在于解構需求、數字轉型、再造流程、延伸服務。
4 市公安局
“警快辦”——不見面就能辦
重慶公安“警快辦”應用,聚焦企業群眾現實需求,從解決突出問題入手,創新推進公安政務服務事項網上辦、不見面辦,讓治安戶政、交巡警、出入境等9個警種的400余項政務服務事項“上一張網”,讓企業群眾辦證辦事“一網可達”“觸手可及”。
例如,將身份證、戶口簿、居住證、行駛證、養犬登記證等常用公安證照電子化,制定相應電子證照樣式和標準規范,通過“警快辦”方便群眾實時申領和跨部門共享,在特定場景代替實體證使用。
自2021年1月1日上線運行以來,注冊人數從最開始的不到20萬持續增加到1714萬,累計訪問量5.4億人次,上網事項從最開始的101項持續增加到402項。其中,重名查詢、堵路移車、電子身份證、無犯罪記錄證明全程網辦、電子臨時乘機證明等特色便民服務功能,深受群眾喜愛和廣泛應用。
在目前全國21個省級獨立公安政務服務平臺中,“警快辦”是唯一一個上線事項超過400項的平臺,是全程網辦率超過75%的4個平臺之一,是7項基礎支撐能力(平臺上云、身份核驗、網上支付、證照共享、電子印章、電子簽名、郵政寄遞)全部具備的3個平臺之一。
專家點評
黃東東:“警快辦”機制以肉眼可見的發展速度、企業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講述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堅持人民立場,找準目標、創新思路、做實舉措為民服務的生動故事。
5 南岸區
潮汐車道“小改革”
破解擁堵“大難題”
四公里立交位于南岸區南坪鎮,是主城區交通網絡上的關鍵節點,也長期是“堵點”,群眾反映強烈。
南岸區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隊堅持問題導向,通過大數據、計算機仿真等手段,認真梳理分析車流量、通行能力、路網特點等關鍵因素,通過多次實地踏勘、磋商,決定大膽實施潮汐車道改革,采取遠端分流引導、近端完善路網、實施區域聯動措施,最大努力減少聚集效應。同時,分步采取分流下行車輛、擴充上行車道、設置潮汐車道等措施,提高沿線車輛通行效率。最終,以不到200萬元的“最小投入”破解了長期以來的擁堵“大難題”,解決了50余萬群眾出行“痛點”。
自潮汐車道改革實施以來,僅海峽路大石路立交至四公里立交段,早高峰時段擁堵時長同比減少66.7%,南山隧道單向高峰通行能力提升25%。四公里立交工作日早高峰擁堵時長減少2個小時,同比下降80%,進內環方向平均車速從29km/h提升至47.5km/h,同比增長63.8%;工作日晚高峰時段,出內環方向車速從32km/h提升至47km/h,同比增長46.8.%,車輛排隊積壓長度大幅縮短甚至消除。
專家點評
黃東東:四公里立交潮汐車道改革是堅持人民至上、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的典型范例,其以“最小投入”破解“大難題”,探索出一條現代化城市治理的實踐路徑。
6 大渡口區
持續擦亮“莎姐”品牌
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2004年,大渡口區檢察院創立“莎姐”青少年維權崗,探索辦案、幫教、預防、保護四位一體的未成年人綜合司法保護機制。近年來,大渡口區有效整合資源,打造“三支隊伍”,建立“三項機制”,實行“三級聯動”,全力護航青少年健康成長。
在“莎姐”的守護下,大渡口區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識普遍提升,違法犯罪率明顯下降。
截至目前,大渡口區已累計開展“莎姐”法治巡回宣講600余場次,受眾13萬余人次,幫助100余名失足少年重新找到生活方向,對398名涉罪未成年人開展個別幫教,實施心理矯正、危機干預400余人次,幫助80余名涉罪未成年人重新回到課堂,引導70余名未成年被害人走出心理陰霾。大渡口區受理審查起訴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也由2004年的60人降至2023年的個位數。
如今,“莎姐”不僅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未成年人保護品牌,還成為重慶的一張“城市名片”,團隊也從最初的7人,擴展到重慶市三級檢察院共同參與,416名“莎姐”檢察官、1800余名各界“莎姐”志愿者,形成重慶“莎姐”未成年人保護大團隊。
專家點評
周振超:大渡口區“莎姐”志愿者,有效整合紀委監委、宣傳、公安、市場監管等20多個職能部門、8個鎮街和30所中小學資源,縱向打通、橫向整合相關部門職能,實現了兵團作戰、協同運作。
7 巴南區
“一書一令”解糾紛
法治保障增效能
基層派出所引入“一書一令”(司法確認裁定書+人身安全保護令)一體化矛盾糾紛調解機制(以下簡稱“一書一令”),聯動區法院,對矛盾糾紛當事人達成一致的調解結果及時出具民事裁定書提供法律保障。巴南區法院首創的這一機制作為矛盾糾紛化解的利器,已在全國進行推廣。
“一書”,即針對公安行政調解效力有效、矛盾易反復,法院司法確認申請程序繁瑣、耗時長的問題,建立“調解+確認”一體化司法確認機制?!耙涣睢?,即將人身安全保護令申請前移至派出所和婦聯組織,并實現人身安全保護令全流程網上辦理,及時有效阻斷家暴行為。
“一書一令”利用互聯網平臺與法院數據對接,大大簡化了司法流程,當事人僅需20分鐘,即可領取法院的司法確認書和人身保護令,高效解糾紛、服務“零距離”,實現了“矛盾不上交”。
目前,這一機制已在巴南區28個派出所全面推行。自全面推行“一書一令”以來,當地共成功調解糾紛35603件,申請司法確認11729件,自動履行率達80%以上;受理人身安全保護令702件,發出591件,2000多個家庭直接受益。
專家點評
曹銀濤:巴南“一書一令”機制亮點在于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把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深入到社區、小區,深入“家庭細胞”,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門,矛盾不上交”。
8 市司法局
創新完善復調對接工作機制
健全行政爭議高效多元化解體系
2019年,市司法局以機構改革為契機,率先在全國出臺《重慶市司法局關于推進行政復議與人民調解對接聯動工作的指導意見》,對全市復調對接工作原則、范圍等作出明確規定,推動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創新機制先行先試。
為完善以行政復議為中樞的行政爭議多元化解機制,市司法局搭建市級行政復議機構、區縣(自治縣)重大矛盾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中心)、矛盾糾紛調解組織的“1+1+N”對接平臺,充分運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等調解手段,實現聯調聯動,形成調解合力。全市41個行政復議窗口、1034個行政復議便民接件點,試點推廣的“掌上復議”,構建起多時空、全時段、全覆蓋的行政復議便民網絡體系。
近五年來,市司法局不斷健全復調對接工作舉措。2022年,全市行政復議機關共審結5641件,經調解、和解化解行政爭議實現終止結案2425件,占審結數的43%,調解結案數量和調解結案率連續三年上升,調解結案率位居全國前列。目前,復調對接工作機制已初步形成具有重慶辨識度的行政復議品牌。
專家點評
曹銀濤:市司法局創新完善復調對接工作機制,首次在省級層面將復議調解一體化,以聯調聯動聚合力,推動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實現了“案結事了人和”,是彰顯社會治理水平標志性舉措。
9 石柱縣
貴和工作法 護平安促發展
地處長江上游南岸、三峽庫區腹心的石柱縣,全縣主要勞動力輸出占比30%,農村“三留守”現象突出,社情民意相對復雜,鄉村治理難度較大。
2018年,石柱縣結合自身實際,圍繞“和為貴、民為先、情為民、法為底”理念,以“大數據”“智能化”為智治手段,創新打造了“貴和群眾工作法+鄉村數智化防控”鄉村治理模式(以下簡稱貴和工作法),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群團助推、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社會治理體系,采取“多元促和”方法,及時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妥善化解各類矛盾風險,實現問題不積累、風險不外溢、矛盾不上交,在大山深處蹚出的一條鄉村治理新路徑。
2018年以來,石柱縣整合“一村一警”“一鄉鎮一法官、一村居一法律顧問”等力量757人,聯合黨員干部打造“貴和工作隊”242支。全縣33個鄉鎮(街道)和242個村(社區)建立了“貴和工作室”,化解矛盾糾紛20570件、成功率達99.42%,化“小矛盾”為“大和諧”,群眾安全感指數達99.8%,成功創建了全國信訪工作“三無”區縣。
專家點評
周振超:石柱縣成功創建全國信訪工作“三無”區縣,是在有制度、有機制、有經費、有平臺、有編制、有考核、有激勵等多措并舉下結出的實實在在的成果。
10 墊江縣
“墊小二”政務服務“大眾點評”
聚焦政務服務、行政執法領域“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瞄準損害營商環境各類“頑疾”,以群眾切實感受作為衡量指標,墊江縣創新推出“‘墊小二’政務服務‘大眾點評’”機制。
2022年,墊江縣推出群眾和服務對象監督評價行政機關的考評機制——“‘墊小二’政務服務‘大眾點評’”機制,按季度收集政務服務對象、執法對象等主體的評價意見,形成評價、反饋、整改、監督的閉環管理,以“大眾點評”抓問題關鍵、促工作整改、推政策落實,為營商環境持續賦能,為政務服務降本增效。
事無大“小”馬上就辦、說一不“二”堅決兌現……目前,這一機制已對墊江縣115個具有行政職能、行政審批權限的窗口科室服務情況開展“大眾點評”,將評價標準、打分權力交給企業和群眾,通過通報、排名倒逼職能部門改進作風、優化服務,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政府部門及時改進的良性互動局面。
一年多來,群眾總體滿意度持續提升,差評大幅度減少,如今這一機制已成為墊江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動力。
專家點評
周振超:墊江圍繞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創新推出“‘墊小二’政務服務‘大眾點評’”機制,是頂層設計與地方探索的有機結合。
(本組稿件由記者 何春陽 王亞同采寫)